“人形机器人峰会”在硅谷举办,人形机器人热潮兴起,欧美对中国的领先地位感到危机感加剧

人形机器人(Humanoid Robot)的开发和投资正成为美国和中国的热门趋势。在 此背景下,一场名为“Humanoids Summit”的商业活动于2024年12月在硅谷首次举办,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形机器人相关初创企业、相关企业、投资者及研究人员等众多参与者。然而,从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的数量来看,中国远远超过美国,因此欧美相关人士愈发担忧,认为这一领域可能会重蹈电动汽车(EV)的覆辙。

从研发阶段迈向商业阶段

“自 15 年创业以来,我们已经走过了 10 年。这期间经历了各种挑战,但我们终于成功推进到了产品化的最后阶段。能站在这里,真是令人兴奋。

”12 月 11 日至 12 日,在加利福尼亚州山景城的计算机 历史 博 物 馆 举 办 的 “人 形 机 器 人 峰 会” 上,1XTechnologies 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(CEO)贝尔特 ·博尔尼奇(Bernt Bornich)在主题演讲中表示,包括他们公司在内的许多企业,正在从研究开发阶段逐步迈向商业化阶段,他对此激动不已。

1X Technologies 是一家来自挪威的初创企业,同时在硅谷设有总部,并获得了在生成式人工智能(AI)领域领先的美国 OpenAI 的投资,备受瞩目。该公司基于与 OpenAI 的合作,将机器人技术与 AI 相结合,通过操作者的远程控制来训练人形机器人,使其学习自然语言、周围环境以及各种任务。

在峰会的另一个会场,约 40 家企业和机构举办了展示活动。其中,1X Technologies 的展位全天展示了其轮式移动人形机器人 “EVE(伊芙)” 的演示。身披柔软织物的 EVE 向来场者挥手、击拳互动,并与他们合影自拍,展现出十足的亲和力。实际上,EVE 是由展位内的房间中操作者进行远程控制的,但其流畅的动作几乎让人察觉不到是远程操控。这款 EVE 自 2022 年起已被部署在物流和安保等实际工作场景中,并通过训练不断优化AI 功能。目前,投入使用的 EVE 数量已达 80 台。

在工业应用之后,该公司计划面向家庭市场推出双足步行机器人 “NEO(尼奥)”。目前,试验版 “NEOBeta” 已完成,并计划于 2024 年底开始在部分家庭进行实证测试。由于普通家庭环境相较于商业设施更具不确定性,公司决定不采用塑料或金属等坚硬外壳,而是为机器人穿上具有缓冲性的连体服,并将机体重量控制在30kg,比其他公司的人形机器人更轻。然而,该公司并不以完全复制人类动作为目标。

“只有具备功能性和足够的安全性,人形机器人才能真正融入社会生活。而这也将使我们更容易获取机器智能(Machine Intelligence)所需的多样化数据。” 博尔尼奇如此解释道。

在AI基础模型开发中期待的完全自立型机器人

一款带轮双臂机器人能够基于图像理解目标物体和周围环境,并根据人类的语言指示,完全自律地执行任务,例如从干衣机中取出衣物并折叠、整理桌子、组装箱子等。这种机器人所需的通用AI基础模型的开发,正由2024年3月成立的美国Physical Intelligence(PI,位于旧金山)公司进行。

该公司由谷歌的AI开发团队——谷歌大脑(GoogleBrain)中约30名研究机器人机器学习的成员集体离职后成立。就像生成AI的大规模语言模型(LLM)是通过学习书籍和互联网数据来创建一样,PI开发了一个通过学习大量机器人数据而生成的基础模型原型“π0(派零)”,并因此一举成名。成立不到一年,该公司的企业估值已达24亿美元,成为了独角兽公司。

PI的联合创始人之一,也是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副教授谢尔盖·列文(Sergey Levine)表示:“我们将语言模型扩展为视觉语言模型,并通过训练使其能够处理图像,从而生成图像描述。”“这将使我们能够获得丰富的基础数据来理解意义。通过进一步微调这些模型,我们可以将其转化为控制机器人行为的视觉语言模型。”他还表示,目前公司正在为基础模型增加语言交互功能,“当机器人在执行任务时,人们可以通过语言干预并修正任务内容。”(列文)

物流仓库的集装箱搬运实现首次商业服务

介绍了人形机器人首次RaaS(机器人即服务)合同案例的,是美国Agility Robotics(位于俄勒冈州)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机器人官乔纳森·哈斯特(Jonathan Hurst)。在美国GXO物流公司管理的乔治亚州仓库中,Agility的双足行走机器人“Digit”于2024年6月开始“工作”。该机器人能够自律地搬运物流运输用的空集装箱,举起并移动它们,放置到传送带上等,代替人类执行重复性和简单的任务。这不是一个验证实验,而是人形机器人首次被部署到商业活动中。哈斯特表示:“下一阶段,我们将致力于通过Digit搬运集装箱和装载到拖车上的任务。我们计划将这种方法扩展到整个物流行业,进一步进入超市、零售业和一般用途领域。此次案例将成为进入这些市场的跳板。”

扩大的仿人机器人全球市场预计到2035年规模最高将达380亿美元

实际上,仿人机器人市场预计将快速扩张。根据美国高盛集团(Goldman Sachs)于 2024 年 1月发布的报告,全球市场规模到 2035 年可能达到最高 380 亿美元。而在一年前的预测中,市场规模预计到同一时期仅为 60 亿美元,因此此次上调超过了 6 倍。其主要因素是生成式人工智能(AI)的发展。

然而,在会场采访时,可以听出欧美企业对中国仿人机器人产业的担忧正在加剧。德国某大型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投资负责人低声说道:“从事仿人机器人研发的初创公司数量来看,70% 是中国企业,其余 30% 分布在美国及其他地区。而且,中国政府也在大力支持仿人机器人领域,照这样发 展下去,或许会 像比亚迪(BYD)在电动汽车(EV)市场上席卷全球一样。”

尤其是 总部 位于深圳的优必选 科技(UBTECHRobotics)推出的仿人机器人 “Walker(沃克)S” 系列,预计将在汽车制造商中得到最广泛的应用。2024 年 10 月发布的最新型号 “S1” 已在比亚迪工厂展示了仿人机器人与自动驾驶拖车协同工作的场景。视频显示,机器人将装载集装箱搬运到推车上,而拖车则将其运送到组装工序。香港的《南华早报》(South China Morning Post)报道称,S1 已收到汽车制造商超过 500 台的订单。

此外,此次展会上,杭 州的宇树科技(UnitreeRobotics)也参展,展示了其技术实力。该公司不仅带来了 2024 年 8 月发布的仿人机器人 “G1”,还进行了四足机器人 “Go2” 的演示。G1 高度 130cm,重量 35kg,体积虽小,却能在侧面受到强烈冲击时保持稳定,不会轻易倒下。同时,价格也十分亲民,起售价仅为 1.6 万美元。

尽管没有进行现场演示,但上海的傅利叶智能(Fourier Intelligence)仍在展会上展示了其通用仿人机器人 “GR-1” 的本体。该机器人采用开放式平台和软件开发工具包(SDK),便于进行二次开发以适应不同用途。其最大卖点之一是拥有多达 54 个关节自由度。此外,在2024 年 9 月,该公司还发布了最新型号 “GR-2”,配备了具有 12 个自由度的机械手,能够以更高的精度完成复杂任务。